刘庆余发表关于中国(曲阜)国际孔子文化节节庆主题的CSSCI文章
    经过严格评审,近期我会学术部部长、曲阜师范大学历史(孔子)文化学院副教授刘庆余,在《旅游学刊》(2013年第7期)发表关于中国(曲阜)国际孔子文化节节庆主题的文章。据悉,《旅游学刊》系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、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(人文社科类)、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》(CSSCI)来源期刊、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等。

原文如下:
在动态视野中凝练旅游节庆的主题
——以中国(曲阜)国际孔子文化节为例
刘庆余
     “旅游节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”,看似“老生常谈”,但确是永恒的话题。2011年9月30日,《中国旅游报》曾推出“旅游节庆的国际化打造”高端对话栏目,其中,“旅游节庆越是有特色,越是民族的,越容易走向国际”,“旅游节庆的国际化,要实现视野国际化、思维国际化、心态国际化”等观点颇具启发。
  成功的旅游节庆要同时兼顾“文化底蕴”的本土化与“运作视野、服务标准和发展方向”的国际化。而节庆主题策划的好坏程度,是决定其举办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。凡是已举办多年的旅游节庆,其承办方和主办方为了每一届都能够推陈出新,往往是绞尽脑汁地酝酿和策划主题活动。通过观察已连续举办29届的中国(曲阜)国际孔子文化节(始于1984年,举办时间为每年9月底至10月初,以下简称孔子文化节),发现其主题活动的凝练始终把握动态性这一根本原则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(1)根据节庆活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规律,动态地安排系列主题活动;(2)根据外部环境(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)的变化及时“转换和切入”活动主题,以便紧贴时代脉搏。
 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,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,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,去吸取孔子的智慧”。尽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具有世界性影响力,然而,从现代旅游节庆的角度审视,孔子文化节仍然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对市场的吸引力。总体来看,该节庆按活动主题大致分为3个阶段,在每一阶段都非常注重动态、灵活地安排主题活动,从而使得该节庆常办常新、充满活力。
  1.初期阶段(1984~1988年)。这一时期其名称还是“孔子诞辰故里游”,主题活动主要有孔子诞辰纪念、孔府珍藏文物面世、祭孔乐舞(八侑舞、阙里古乐舞等)表演、儒学国际研讨、全国名人书画展、孔子圣迹展等;办节理念主要是发展曲阜旅游事业,弘扬传统文化;参与人员多数为海外华侨、同胞,专家、学者和新闻记者以及少数经贸洽谈的代表。节庆的创意性不足,产业带动效应较小,游客的参与性不强,主题活动突出文化氛围。
  2.快速发展阶段(1989~2004年)。1989年正式更名为中国( 曲阜) 国际孔子文化节。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积累,其节庆主题更加多元,视野更加开阔,内涵更加丰富,突出了节庆活动的经济意义。(1)1991年“以文为媒,文经结合,文化搭台,经贸唱戏”首次涉及经贸领域。节庆影响力逐渐引起重视,并纳入“92中国友好观光年”、“94中国文物古迹游”系列活动。(2)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,相继推出《箫韶乐舞》、《云门大卷》、《千古孔子》、《大哉孔子》、《金声玉振-孔子礼赞》、《杏坛圣梦》等歌舞会演。增加了群众互动项目,如1995年“民俗风情游”、“孔孟之乡民间文艺串街表演”等。(3)活动更加开放,国际化开始起步。1998年香港伊莉莎白体育馆举行孔子诞辰环球庆祝大典,1999年举行全球因特网祭孔揭幕仪式,2004年《关于支持济宁市向联合国申报设立“国际孔子奖”的决定》代表着孔子文化节走向世界的起点。
  3.国际化阶段(2005年~至今)。节庆活动呈现出三大特色:
  (1)办节层次逐步提升,国际性进一步增强。2005年“全球联合祭孔”和2006年“同根一脉,两岸祭孔”标志着节庆的国际化起步。世界范围内评选“孔子教育奖”( 2006年首届,每年评一次);“孔子友谊奖”(2006年首届,每两年评一次);“孔子文化奖”( 2009年首届,每年评一次)等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。2008年举行首届世界儒学大会(此后每年一届),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儒学研究与交流的高端平台。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孔子文化节,标志着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办节;同时举行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,以“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”为主题,使得孔子“君子和而不同”思想与中国“和谐世界”理论实现完美统一。
  (2)节庆时代性突出,开放性加强。2007年“走近孔子,喜迎奥运,同根一脉,共建和谐”切合了时代的主旋律。2008年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济宁会场设在曲阜,符合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。2010年“时代与孔子”网络对话首次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推广。2011 年携手青岛啤酒节举办青啤之夏孔子文化节宣传月活动。
  (3)文化内涵丰富,地方特色鲜明。2009年开幕式上首演原创舞剧《孔子》,该剧2010年跻身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(山东省唯一)。2010年开幕式演出的《杏坛儒风》,展示唢呐、琴书、渔鼓、阴阳板等一批具有浓郁鲁西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11年“儒济天下,和宁四方”体现了儒家的济世思想,折射出“济天下”的文化情结,其中,“和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。在2012年“文化圣地,共有家园”的主题引领下,开幕式晚会《中华家园》通过普通人追求真、善、美等感人故事的艺术再现,反映了现实生活对孔子文化中礼、义、仁、爱等精神的传承,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心理距离。
  纵观孔子文化节主题的演变历程,可以说在“文化”上下足了工夫。作为节庆中最具特色、最具文化品位、感染力和影响力都很强的核心活动——祭孔大典,每年都举行。同时,在“制造”节庆热点方面也可圈可点,如2005年“全球联合祭孔”,短时间内形成“以曲阜祭孔为主直播现场、国内同祭直播点、海外同祭直播点、欧美祭孔现场连线报道”全方位媒体营销效应。尽管该节庆的影响力很大,但并没有形成与之相称的旅游影响力和综合吸引力,在节庆卖点方面(产业带动效应、经济效益等)还有待进一步提高。如果节日庆典的举办仅仅是演员表演与高官“秀场”,并附带经贸洽谈会等,缺乏群众的融入,那么,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值得怀疑。古今中外那些充满热情/激情的、经久不衰的节庆无不是民间自发形成的,如奔牛节、西红柿节、狂欢节、泼水节等,因此,现代旅游节庆的策划者和组织者(尤其是政府)应多听取民意才能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和参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