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:于善懃-儒学的道理
儒学的道理
——儒学要义概说
于善懃
   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,也即是国学的复兴。弘扬儒学是我们振兴国学,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。儒家学说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,其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。为便于向大众普及,须摄其要而概其义,深入浅出地予以概说,从而明确儒学的本源与基本道理。我们在学校教育、企业文化等领域以此原则普及推广儒学,起到了提纲挈领、纲举目张的作用,收效良好。具体概述如下。
儒学本义
    我们先从汉字结构窥视儒学之本义。儒字拆开为“人之需”,人之皆需是什么?再拆便是“人而雨”:即人在沐浴、洗澡。从讲卫生的需要,人应每天洗脸,经常洗澡,故汤盘铭曰: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。“儒”本通“濡”,意为身心沐浴,人之所需。儒家学说就是主张“以先王之道浴其身”,用礼乐道德教化人。用孔子的话谓之“澡身浴德”,即身心净化,道德洗礼。这便是受教育,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养心种德以文化人的过程,也就是人类文明化的进程。
    《论语》中有一个生动的例子,大意是:孔子让四位弟子各自谈谈志向与理想,子路说志在强兵治国,冉有说志在富民利国,公西华说志在礼乐兴国,这些都是儒家的思想主张。而曾点说他的理想是:在春天里,换上春装,扶老携幼,在沂水河边洗洗澡,在岸边吹吹风,晒晒太阳,踏踏青,一起唱着歌儿回家中。孔子欣然表示,他的理想与曾点相同。弟子们都不理解,这是为什么?因为曾点所讲的正是沐浴身心的理想境界。这里不仅有水浴,还有风浴、日浴、礼浴、乐浴,如果路上有花草还有香浴,这正是注重自然熏陶的修身功夫。这种沐浴式的教化,使人如沐春晖,如坐春风;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可见身心沐浴是人之所需,也是教育之真谛。
    由此可知:儒之本义是人人需要受教育,为了“人之所需”而入校门,经过“人而雨”,变成“雨而人”,合格毕业从而成为社会“所需之人”,这正是学校办教育的全过程。因此,儒学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,一部《论语》可视为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学。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杰出的思想家、政治家,而首先是伟大的教育家。他首创私学,开设六艺,弟子三千,七十二贤,他既任校长,又是班主任,还是六门课程的专业教师,是当之无愧的至圣先师、万世师表,我们后世的教师都是孔夫子的继承者。儒学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,其中有古代教育奉行的三纲领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;有八条目: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;有五条教条:“博学之、审问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笃行之”。其培养目标是“仁、智、勇”,称之“三达德”,即通达之才所必备之德,要求“仁者不忧、智者不惑、勇者不惧”;其师德标准有三: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言传身教;其教授方法有五:有教无类、因材施教、温故知新、循序渐进、循循善诱。以上这一系列教育理念可视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法则,古今中外颠扑不破,后世教育万变不离其宗,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认真领会与传承。
儒学要义:
    儒学也称为孔孟之道,其经典著作有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,后世的研究著作如汗牛充栋,可以说儒学的道理千头万绪,博大精深;概而言之,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“五道三理”,抓住其要领,由此入门探求儒学之奥秘,或可登堂入室,融会贯通。
    孝悌之道(人伦之道) 百善孝为先,孝乃人之善根。“孝”字上老下子,父慈子孝,尊老爱幼,承上启下,可持续发展;“悌”即人有为弟之心,兄友弟恭,长幼有序,虚心称弟,不充老大。此道将人定位于人生坐标中,上养下育,一脉传承,左右和睦,友爱同辈,尽各人之本分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一位农民说得好:人生需要两头人养,中间养人。一语道尽人生价值。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。这正是古代启蒙教育的方针,“教”字先教孝后教文。此道重在家教家风熏陶,首先抓好童蒙养正,继之以学校教育。
    忠恕之道(修心之道) 忠是存心中正,忠厚善良,忠于真理,尊重事实,遵循规律;恕是将心比心,推己及人,敦厚宽容,待人以诚,诚外无物;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;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”。王守仁著《心学》主张万物归心,知行合一。孔子曰“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无邪”。要实现“中国梦”首先要正心诚意,否则做梦也会想入非非,醉生梦死。老百姓讲,办事要凭天地良心。有副对联讲得好:“忠厚传家远,诗书继世长”。
    仁义之道(为人之道) “仁”为二人相处和谐,“義”为自我完善,仁者爱人,义者助人,仁心为怀,道义在肩。以仁心对自己一分为二,长善救失;对他人与人为善,止于至善;以义自我完善,承担义务,担当道义,见义勇为。文天祥砚铭曰: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唯其义尽,所以仁至。”爱国志士谭嗣同遗著《仁学》,并为救国救民杀身成仁,舍生取义,浩然正气,千古流芳。
礼乐之道(治国之道) “礼”本义为祭拜天地先祖,引申为礼节、礼仪、礼制,从而上升为国家制度。“乐”为举行礼仪的音乐形式。《三字经》曰:“礼别异,乐和同”。孔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”,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”。周公制礼作乐,以礼乐制度使国家有序发展。以礼使人明确身份地位,各尽本分,恪尽职守,承担责任,履行义务;以乐鼓舞众人,同心同德,步调一致,和衷共济,团结奋斗。国有国旗、国徽、国歌,即是礼乐标志;校有校徽、校训、校歌,亦为治校之礼乐方式。
    中庸之道(哲学之道) 朱子曰:“中不偏,庸不易”,欲速不达,过犹不及;凡事取其中,为不易之常道。“中”即不偏不倚,恰如其分,恰到好处,正中目标;“庸”即平常、平淡,平常持久,平淡归真,数学中的常数是个不变量,故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称为“五常”,永久不变,庸即永也,中庸之道即是常规,是自然的客观规律。要求人们按常规办事,执其两端而用中,反左防右,适中守常,统筹兼顾,平衡和谐,以不变应万变,为审时度势之辩证法。此道教我们凡事不能过分、过头,应适可而止,把握分寸;力戒极端化、片面性、形而上学。子曰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,民鲜久矣”!意思是说中庸是极高深的道德,老百姓懂得太少了。而古今圣贤皆深谙此道,例如韩愈字退之,朱熹号晦庵,李大钊字守常,其中包含中庸深义。有位僧人叫唐布袋有首插秧诗:“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。六根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”。诗中充满了中庸哲理。中医的理论依据即是中庸之道,主张辩证治疗,综合调理,治未病,导养生。我们中国人与中庸有缘分,中原人口语说“好”都说“中”,可谓一语中的,一字顶千言。
    五道的核心是“仁”,仁字含义深广,如将上下两横移位,一横为天,一横为地,中间为人,构成“三才者,天地人”之和谐关系,宏观系宇宙,微观系人心,一个“仁”字大而化之,包涵儒学之精髓与真谛。五道之间密切关联,由近及远,由浅入深,相辅相成:以孝为根本,以仁为核心,以义为外壳,以礼为表象,以中庸为魂脉。儒家依据五道教化人,使之养成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,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与历史责任。
    有一个真实的民间故事,可以体现儒学“五道”的精神实质。说的是在清代有一位儒生是远近闻名的孝子,家有老母,不幸被山中土匪绑票,并留言限期交银子百两上山赎人。这位儒生变卖家产,仅得银子30两,不顾亲友劝阻,冒死上山赎母。土匪见他带银子不足数,勃然大怒;儒生却毫不畏惧,甘愿以命赎母;匪首被其孝心感动,下令放还母子。儒生背母下山,路上捡到一个包袱,内有银子百两;母子不为所动,如数上缴官府。失主十分感激,欲以50两银子为酬谢,母子坚辞不受。此事惊动了嘉庆皇帝,下旨表彰儒生母子,并赏赐白银百两,一时传为美谈。时有一名地方官吏借机上书,力谏在全国大力宣扬此善举,而嘉庆皇帝批曰:“大可不必”。认为儒生母子之品行实属罕见,非常人所能为;若过度宣扬,争相效颦,难免舞弊,令官府真假难辨,反而有伤教化。此案一波三折,贯穿了五道之精义:儒生舍身救母为孝道,土匪感而放人是恕道,母子拾金不昧是仁道,失主酬谢是义道,朝廷赏赐是礼乐之道,皇帝批示是中庸之道。此故事对于我们理解运用孔孟之道具有生动的借鉴意义。
    儒学“五道”之外还有“三理”,亦可称之为三大理念,大家耳熟能详:一曰天人合一理念,二曰天下为公理论,三曰世界大同理想。儒家圣哲最先提出了这三大理念之雏形,带有朴素的古代理想主义色彩。经过历代先贤的丰富发展,逐步臻于完善。孙中山先生将近代民主思想充实其中,直到今天又与现代民主与科学思想接轨,从而形成具有普世价值的三大观念。它体现了我国古圣先贤的大智慧,也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,它是我们人类文明的基本原则,是世界文化瑰宝,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。
    (一)天人合一理念:倡导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同构同体,同生并存。注重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协调配合,以人为本,顺天应时,道法自然,注重环保,遵循自然规律,坚持科学发展。发展是硬道理,但硬发展没道理,不能战天斗地无节制,盲目开发毁自然。这已成为举世共识。
  (二)天下为公理论:倡导全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要平等互助,民主博爱。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,应共同兴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;天下者人类之公园,地球者人类之公寓,国家者人民之公器。孙中山先生以此为革命口号,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不息。这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。
  (三)世界大同理想:倡导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关系要一律平等,互利共存。国家无论大小,都要互相尊重,互惠共赢,和平共处,和而不同,协商合作,共谋世界永久和平,共商人类持续发展与繁荣。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朴素的大同理想可谓远大,而今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向往。“三理”教我们人类应正确处理三大关系:天人关系、人际关系、国际关系。
  以上“五道三理”乃是儒学的基本道理。这是人间之正道,世界之公理;放之四海而皆准,传至千秋也是真。是治国治家治校管理之原则,也是教书育人修身立业之根本。
   于善懃  字介庸  号勰斋   诗人学者,现任青岛黄海学院教授、国学院院长。长期从事文史教学与研究,潜心于国学文化研究,致力于儒学普及与诗教探索。发表诗词三百余首,论著多种。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,中华诗教委员会委员,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,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,中华儒商总会顾问等。名列《中国教育家大辞典》《中华诗词艺术家大典》《中国国学家大典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