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孔大典上的“鸣赞”
祭孔大典上的“鸣赞”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郭旗  张令伟
 

    由缓而促,鼓响360声。“启——户——”,“鸣赞”高唱,孔庙大成殿朱漆大门徐徐打开,殿前嘉宾肃立,隆重的祭孔大典开始……近年来,国学热方兴未艾,到曲阜“三孔”参观的游客每年超过四百万人次。曲阜市挖掘整理的祭孔大典仪式也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,仅在2012年就接待30多万人次,其中,有30多个海外团体。
这背后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。
    “鸣赞”李文广便是其中之一。“鸣赞”在中国古代是文官官职名,职能通常是负责朝会和宴飨等礼节。1984年,在曲阜山东梆子剧团学习的李文广开始接触祭孔大典。1986年,沉寂了几十年的《祭孔大典》在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推出时,他是一位“舞生”。弹指一挥间,近三十年过去了。如今,作为“鸣赞”,李文广已在三孔旅游服务公司担任演员部艺术总监,担负起了传承祭孔大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。
因为神圣,所以一丝不苟
    笔者见到李文广时,他已在孔庙调试了半天的乐器。说起祭孔大典,他最欣慰的是,团队成员的学历90%以上是大专以上学历,文化素养高,很快就能理解动作的标准和要求,而且很敬业。
    目前的团队是在在2009年组建的。当时,仅选拔人员,李文广就花了十几天的时间。按照“20岁左右,体貌端正,男生身高一米七左右”的要求,选了100多人,不包括跑龙套的人员。
    训练是严格而辛苦的。祭孔大典集乐、歌、舞、礼为一体,需100多个人在不同的方位同时进行,如何做到“协调一致”是必须解决的问题。
    “只能是重复练习,就像阅兵式一样。”李文广说,有时候一个动作要重复上千次,为了保证所有人手执羽和龠的姿势以及胳膊的高度一致,常常要停顿两分钟去检查去纠正。尽管动作看起来并不复杂,但“舞生”要练习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到较为整齐。在2009年,新团队为第一次演出准备了近四个月的时间。时值夏天,成员们练习一会儿就大汗淋漓,演出服上的颜色也染在身上,排练往往到晚上八九点钟,还要忍受蚊虫叮咬。就是这样,演员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。
    李文广虽然于心不忍,但并没有放松要求。“祭孔大典是神圣的,所以要准确无误”,他说,“我们面向的是世界各地的游客,代表的就是中国。”
    曲阜市文物局副局长韩凤举说:“因为有了祭孔大典,三孔不再是静态的景区,而是将文化活化了。游客可以借此更深入地感受儒家文化。而在演出的背后,每一位演职员尽心尽力,一丝不苟,付出了很多心血。”
考虑游客需求,因时而变
   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,李文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也对祭孔大典做了一些调整。以前,祭孔大典的音乐都是现场演奏,每位乐师面前安置一个话筒,统一音准,由调音师通过无线麦克接收声音并放大音量,但这样的效果并不理想,所以,目前已经改为打击乐部分由乐师现场演奏,弦乐部分采用录音。祭孔乐舞原本时长两个多小时,现在大多只展现精华部分,让游客领略其中风采。同时,增加了观赏性内容,如诵读论语、撞钟祈福等。
    “每个时代的祭孔大典都在变革,现在要考虑大众的需求,与旅游发展相协调”,李文广解释说,过去,祭孔大典本是孔府的家祭,在凌晨进行,只有孔氏后人才能参加,现在为了让公众了解,则选在白天进行,并允许所有人参与。
    据了解,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,孔子卒后第二年,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。真正意义上的《祭孔大典》则始于公元前195年,汉高祖刘邦过鲁,以“太牢”祭祀孔子,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。其后,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,或遣官代祭,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之多,汉代有四位皇帝幸鲁主祭,清朝乾隆皇帝曾先后八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。祭典仪式随之日臻隆重恢弘,礼器、乐器、乐章、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。民国时期,政府明令全国祭孔,并对其议程和礼仪作了较大变动,献爵改为献花圈,古典祭服改穿长袍马褂,跪拜改为鞠躬礼。
坚持得很苦,但很值得
    2004年,政府公祭孔子后,祭孔大典备受瞩目,在细节方面也遭到一些质疑,包括礼仪之争、服饰之争。
    有人认为“祭孔所用的猪牛羊,应该是头朝孔子,而非屁股对着孔子”,并讥讽祭孔团队不懂礼。
    “这个和祭孔大典有联系,有责任去研究清楚”,李文广多次向专家请教,查阅资料,并到曲阜以及周边县市的乡村去考察有关丧事的习俗,看当地的供品是怎样摆放的,小心求证,得出自己的结论,“乡间祭祀用的猪、鸡,都是头朝外,而不是面向所祭祀的对象,这应该符合明清以后的礼仪。”
     2005年,祭孔大典采用的是清朝服饰,又引起一些争论,并有人讥诮说“看起来像是僵尸”。
    在李文广看来,清代对祭孔大典的记载最为翔实,乾隆皇帝更是八次祭孔,对孔子甚为尊崇,理应采用清朝的服饰。不过,曲阜现在保留下的是明代故城,而曲阜的孔庙又是在明代弘治年间形成的。采用明代服装风格,不仅可与曲阜古城风貌相协调,还有助于真实再现华夏儿女联合祭孔的盛景,引起海内外华人的共鸣。为了协调一致,最终采用了明朝服饰。
    除此之外,李文广还有一些费神的事情。首先,有一些乐器,已经很难找到会演奏的人,如篪和瑟;再者,祭祀用的黑皮猪也越来越难找;其三,物色一位令人满意的“鸣赞”接班人更非易事。
    但李文广坚持做得更好,并赢得了认可。2011年,他被选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2012年4月3日,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首次参加在尼山举办的春季祭孔大典,对整个仪式表示肯定,这让李文广颇为自豪。因为,对他来说,“传承祭孔大典就是最大的收获。虽然坚持得很苦,但很值得。”